第六百五六章 海战第一战高句丽(倒数第三章)(2 / 4)

看着李恪笑道“可以呀老四,你这消息够灵通的,新战舰一直都是秘密制作的,你能告诉我,你是怎么知道的?”

“嘿!”李恪笑着挠挠头道“大哥您可别怪我,我是一次去修船的时候,无意发现的,后来就经常去看了,说真的,大哥你可真的是天才,你到底是怎么想出这些的,我真的是太佩服了。1”

李战被自己的弟弟吹捧了一下,跟着微微的笑道“随便想的事实上我也不想去想,可是我们现在必须要抢占先机,有些东西,我还是要努努力的。”

李战说这些的时候,脑海中其实浮现的确是几千年之后,我们的国家被别的国家有战舰轰开了大门的情景,因为这一幕的情景离李战的时代实在是太近了,所以李战没有办法不去想。

虽然李战不想过多的改变历史,可是李战却实在不忍自己的国家再被国外的铁蹄所碾压。

众所周知,伴随着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大航海时代的开启,欧洲海上力量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。而遥远东方的明帝国,自从郑和七下西洋之后,四海平静,漫长的海岸线上一片祥和。

没有压力也没有需求,在北方蒙古人的边防侧重之下,海防自然而然被搁置一旁。

乃至于到嘉靖前期,明帝国海防破碎、武备糜烂,战船十不存七、士兵大量逃亡。最终,嘉靖中期倭乱大规模爆发,明朝在如此情势之下不得不重整海防。

但倭寇并非多么强大的海上势力,他们类似于从海上入寇的游牧民族,主要目的是深入内陆劫掠财富,因此并不会选择在海上跟明朝水师硬碰硬。

倭寇往往驾驶着轻便迅捷的中小船只,迅速突入近海登陆,然后四分五散各自劫掠。在没有雷达的年代,这是很难在海面上进行有效拦截的。

比如,俞大猷就曾经驾驶大船因为速度不及倭寇小船以及吃水太深,只能无奈的看着倭寇从浅水区从容逃走。

在这种情况下,明军为了能够有效堵截已发现的倭寇船只,只能把大船改小,400料战船改成200料,并一改再改为150料战船、100料战船,一避免发现了也追不上的窘状。

因此,明军在对付倭寇这种敌人的时候,一般以中小船只为主,大船也就局限于9~10丈长的福船和广船类战船,火器还是以传统的火砖、火球、火箭、碗口炮等纵火类和臼炮类火器为主,再加上少量佛郎机和一门四五磅的舰首发熕炮,便足以对倭寇船只产生碾压级别的优势。

但这些火器也只能够对付海上力量不强的倭寇和小股海盗罢了。

而且这种类似治安战的模式,其实是对海上力量的发展有损害的。

就在欧美的舰船越造越大的时候,我们国家的舰船却越来越小,后面更是随着清军入关,大规模海禁和闭关锁国到来了。中式战船的发展也就此嘎然而止。

而与此同时,英荷两国则已经进入到了风帆战列舰时代,双方拉着战列线,用装备着数十门重型火炮的战舰对轰再然后,等到鸦片战争时,一艘欧洲人的战列舰就已经可以吊打整个中国海军了!

清朝时候,中国水师的主力战舰,叫做赶缯船以70~108尺(约合224~345米)。

次则以长50~70尺约16~224米的沙船和双篷艍船用于攻战追击,再次为长20~50尺(约634~1536米)的唬船和哨船用于追逐哨探。

其中大赶缯船船长36米多,宽7米左右,24个船舱,可载重1500石。每船配水手、船工30余人,水兵80人。中赶缯船长23米,宽6米,深2米,配水手、船工20多人,水兵60人。大、中赶缯船均是双桅、双舵、双铁锚。

而当时欧美的舰船已经可以侧翼安装五十门的火炮,你说两者之间还有什么相抗衡的优势了?